5月23号是俄罗斯、捷克与斯洛伐克中医临床进修班学员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的最后一天,也是大家即将结业并踏上归途的快乐时刻。捷克与斯洛伐克的7位学员因当天晚上要从北京转机回国,便决定最后一天不去临床,而是去仙林校区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参观,参观过程没有让大家失望,大家都觉得不虚此行,甚至开玩笑说,若能把博物馆内的藏品搬到捷克和斯洛伐克展出,定能让当地民众更好地理解中医诊治疾病的原理。第一次来南京实地研习针灸的4位俄罗斯学员,则选择了继续留在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实习,下午在学校听讲座,对他们来说,在此学习的每分每秒都十分宝贵,不容错过。

俄罗斯、捷克、斯洛伐克学员在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临床进修学习
“No pain, no gain”,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袁晓琳在5月21日下午于汉中门校区提前举行的结业典礼上的谆谆教导依然在大家的耳畔萦绕。她以自己学习中医的体悟告诉大家,学好中医是一趟漫长、艰难却有趣的旅程,结业典礼不是终点,而是又一个新的起点,欢迎大家再来南京中医药大学深度研修,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袁晓琳与外方领队共同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这是我第9次来南京研修中医,每一次都是收获满满,满载而归。”捷克领队Jiří Bednář对袁晓琳在结业典礼上的讲话深有感触,他在捷克上大学时学的是兽医专业,在2006年第一次跟随其导师Dr. Luckẏ Jozef学习中医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中医,自从2009年第一次来南京中医药大学短期培训后,他便像上了瘾一样,每隔几年就要再回南京一趟,近几年更是雷打不动地每年都来南京“充电”。现在他在捷克可是出了名的中医大夫,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就在此次短期研修结束的当天,Jiří Bednář兴奋地表示,他脑海里已经有了2026年来南京临床研习的新课题,明年一定会再来。
“这是我第3次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汉中门校区李时珍像前拍合影照,我还会像前两次一样把今年拍的也挂在我诊所的墙上。”结业典礼当天拍合影照时,来自捷克的Zuzana Londinová不无骄傲地说道,她在当地开的中医诊所已小有名气,收入颇丰,所以她现在每周只工作3天,其他时间就用来照顾家庭,享受生活。她说,随着来南京次数的增多,已无法自拔地爱上了这座城市,这里除了中医药,还有难以割舍的地道美食和淳朴的民风。她已经和同来的姐妹们商量好了,以后还要再来南京。




俄罗斯、捷克、斯洛伐克学员与临床带教老师及翻译老师合影留念
与捷克和斯洛伐克大多数学员不止一次来过南京不一样,4位俄罗斯西医师及他们的俄语翻译却是第一次来南京,甚至是第一次来中国。Kamila Gaysina是此次临床俄罗斯语翻译,她曾经在浙江大学就读过,对杭州比较熟悉,本想着带大家去那学习,但终究未能拗过Ilshat Gaisin和Elvira Gaysina两位学员想去南京的决心,这两位学员正是Kamila Gaysina的父亲和母亲。他俩坚持来南京的理由是,被誉为“欧洲中医之父”的英国人Giovanni Maciocia(马万里)曾多次来南中医学习,这里是他的母校,而俄罗斯使用的中医教材正是由他编写的。两周学习快结束时,俄罗斯乌法市公立医院神经内科西医师Shamil Nuryev竖着大拇指赞誉道:“Super, super.”大家都觉得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的带教医师个个医术精湛又热情友好,所以今后一定会再来,回俄罗斯后还会大力宣传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5年5月捷克、斯洛伐克、俄罗斯中医临床进修班于汉中门校区合影留念
离开南京前,Kamila Gaysina利用剩下不多的时间,带领俄罗斯学员游览了南京夫子庙,因为她知道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后又去了紫金山中山陵和长江边的鱼嘴公园,因为在读中国历史和地理的时候,推翻封建社会的孙中山和作为世界第三长河的扬子江在她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Zuzana Londinová在启程回国前,与同行的姐妹们一起去汉中门校区对面的老乡鸡用了一顿美味的中餐,她说回捷克后再也吃不到这么纯正的中餐了,得等到下次再来南京。启程前一晚,捷克领队Jiří Bednář与几位好兄弟一起去了上海路的一家酒吧点了几扎啤酒并一直畅饮到了凌晨1点。他说,该酒吧的氛围和啤酒的味道都与捷克老家的非常相似,离开南京前以这种方式道别,多少能缓解一点离别时的惆怅情绪。这正如他在结业典礼上深情表达的那样,因中医与南京结缘,这里已是他生命中的第二故乡。
(撰稿 王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