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孙世娟率15名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赴南京中医药大学参与“汉脉岐黄·寰语传薪”中医文化工坊活动。活动涵盖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参访、中药香囊制作、“中文+中医”实景教学及两校师生交流,深度展现中医药文化魅力。
活动期间,在我校国教院副院长袁晓琳、汉培中心副教授代春倩及4位中医药专业留学生陪同下,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师生团参观了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在博物馆内,留学生们惊叹于《黄帝内经》古本、明清针灸铜人等珍贵展品。尼日利亚学生尤永元驻足凝视铜人穴位图谱:“这些经络像穿越时空的健康密码,中医智慧超越时代!”药用植物园内,老挝学生夏露辨识紫苏、薄荷等药材,对一株锯齿叶的“败酱草”尤为好奇,得知其清热解毒功效后立即拍照记录:“要把这些神奇草木知识带回家乡。”汉字教学环节,教师以“炙”“药”“灸”等象形字为教材,拆解中医药文化基因。东帝汶学生弗瑞认真描摹繁体“藥”字:“每个汉字都是一幅中医图景,比课本更鲜活!”

香囊制作环节将体验推向高潮。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国教院王丹阳老师和4位中医药专业留学生的指导下,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留学生们手持戥子称量艾叶、藿香,研磨装囊。老挝学生林芳将茉莉花撒入香包:“这香味能舒缓心神,我要送给室友。”指尖翻飞间,斑斓香囊承载的不仅是药香,更传递出“未病先防”的中医健康理念。


作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汉脉岐黄•寰语传薪”在宁留学生中医文化工坊系列活动之一,此次活动以中医药为媒介,为在宁留学生构建起跨文化对话的新场景。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国教院副院长孙世娟表示:“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的钥匙。通过‘看听触做’的立体体验,让留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中医思维。”南京中医药大学国教院副院长袁晓琳强调:“一株草药的芬芳、一枚香囊的温度,都将成为文化传播的星火。当岐黄之术与寰语传薪相遇,中华智慧正跨越山海,照亮世界舞台。”本次活动以中医药为媒,构建跨文化对话新场景,为文明互鉴注入青春力量。
